《史记》-0001- 史记这本书的由来

了解历史,改变人心。欢迎收听《史记》第一期。

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司马迁为什么要用生命写成《史记》这本书,并且极有可能他的死亡也与本书有关?谁会傻到写一本导致自己杀身之祸的书呢?司马迁写道“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要知道当年写书没人给稿费,也没有纸,要写在竹片上。这也就算了,他明知他这本书一写完,很有可能“万被戮”,被杀一万次,他也不后悔。他为什么会写这样一本书?扪心自问一下,你会不会这么做?我是做不到的。司马迁这么做的原因在他写的《报任少卿书》和《史记》最后一篇《史记卷一百三十 ·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中已经写的很明白了。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交待儿子,因为从春秋以来,“诸侯相兼,史记放绝”。诸侯之间相互杀戮,已经没人写历史了,如果这样下去,“废天下之史文”。司马谈和司马迁离秦焚书坑儒的时候相距不远,他们当然知道秦对对历史的消灭与修改,“非《秦记》皆烧之”,还有对写书人的肉体消灭,“以古非今者族”,那些不歌功颂德的人,要灭族的。

大家可能觉得司马迁是汉朝,又不是秦朝,怕什么?要知道,秦被汉灭国以后,汉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曾经讲过“百代都行秦政法”,不止汉朝继承了秦,百代都是如此。司马迁的职位是太史令,在汉代,太史令并不是写历史书的,而是记录天文星相的,是天官,和现在玩塔罗牌,看星座的是同一类职业。他本人写道:“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 

“剖符丹书”在汉代的时候,如果你跟着皇帝有很大的功劳,皇帝会在竹子上写上一段誓言,保证你以后的爵位,一人一个竹,再做个铁券,用朱砂在上面写上誓言,装入石函中,放在宗庙里。相当于现在的甲方与乙方签的那份合同。只要拥有这片竹,后人有罪可以赦免。后来我们把这东西叫“免死铁券”。这些铁券有没有用呢?基本上吧,谁拿了铁券,想正正经经的老死是不太可能了。皇帝之所以是皇帝,就是因为它们说话没一句算数的,看看朱元璋发了多少铁券,又杀了多少拿铁券的人就知道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家并没有什么显赫的战功,而是搞些文史星相,这东西啊,就是占卜和祭祀,皇帝对待我们就像对待那些畜养的唱歌的歌妓演员,社会地位不高,社会上的人也不把我们当回事儿。司马迁可以不写这段历史,在汉朝,他完全没必要出头,他是有编制的国家公务员,钱多,能到处旅游,他的工作是编制历法,记录星相。即使如此,他还是写了可能导致他杀身之祸的《史记》, 我觉得唯一能让我满意的解释是:责任。

司马谈和司马迁父子要重振中国史学,继承孔子写《春秋》的精神,“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认为这就是司马迁要写史记的原因。

我们现在读的史记是司马迁写的么?

简单来说,不是。那到底有多少是司马迁写的,有多少是后人补的?这个也不是很精确的知道,但是大体上清楚。总之,史记的大框架还是司马迁之手架构的。

司马迁写道:“藏之名山,副在京师”,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得知,司马迁把史记抄了两份,而且还给出了精确的字数(52万6500字),总共130篇。每一篇还用了几句话来概括其内容。这显示了司马迁的高明,他是史官,他见多识广,他知道,中国人善于修改历史,创作历史,这两个本子可以相互印证,让修改的难度增加,用计算机的话来说,这是人为给加了一个哈希值。历史上有多少书都已经消失了,还能留下《史记》,这与司马迁的高明是分不开的。他在《史记 · 六国年表》中曾经感叹资料缺失严重,都被秦始皇烧了,但是没烧完,有一些诗书后来又复现了,他认为:“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这句话的意思是:“诗书之所以在焚书之后又重新复现人间,是因为这些书多在普通百姓家藏着。而史书都在周王室中藏,所以一把火给烧没了。”司马迁认为单独藏一份在王室,是非常不安全的,因此他把史记写了两份,一份民间流传,一份交给王室。

这两份《史记》藏在哪里了呢?说法很多,我认同这种说法:一份交给了司马迁的女儿,一份交给了官府。藏在官府的那份,除了皇帝认可的人,没人能看到,因此传播的任务就交给了司马迁女儿那里。

要知道,当年的书是竹子上刻的,每片简牍大概写不到40个字,这52万字要写14万片简牍。 现在出土了睡虎地秦墓竹简,每一根是4g左右,因此《史记》总共是60kg左右。如果用的是新鲜的红柳木,那就更沉了,乘以2,可能要120kg左右。所以,当年借书读是很困难的,不可能说借一本《史记》读一读,那得推个车子去借。只可能每次借一章两章的,抱着一捆书来看看。如果要复制一本《史记》,那也很困难,当年又没有复印机,得手工抄60kg竹简。

司马迁死后,他的女儿有个儿子叫杨恽( yùn ),(大家可能会说,不是说司马迁被阉割了么,怎么会有女儿?司马迁被阉割的时候是公元前99年,汉武帝天汉二年,他出生的年龄不太详细,应该是公元前145到公元前135年前,也就是说被阉割的时候,应该是45岁到55岁之间,已经生了孩子了。再说了,我今年才40岁,阉不阉的已经没区别了,早就Erectile Dysfunction的资深人士了。)这个杨恽,也就是司马迁的外孙,在汉书中有记载,说他小时候读外公的《太史公记》,颇为《春秋》。

据《汉书 · 司马迁传》记载,在汉宣帝的时候,杨恽对外宣布了《史记》的存在,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关注者就是褚少孙,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史记》就是褚少孙流传下来的,没有他,几乎可以肯定,《史记》中的很多篇就失传了。

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有书,并且和褚少孙同一个部门干活了好几年,都是侍郎。但是有一个问题,杨恽看不起褚少孙,他不给褚少孙看《史记》。褚少孙这个人,花了十余年时间,才找另外的人借阅《史记》,比如杨恽借给了A,褚少孙听说了,就连夜跑到A家,说好话,能不能借来抄一份?如果不能抄,能不能看一份?然后他再回去凭借记忆写出来。那时候的借书是十分困难的,为了借书,还要去人家家里帮忙干活。

褚少孙在他补的《史记 ·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中如此这般说杨恽:“自喜知人,居众人中常与人颜色。”这句话的意思是:“杨恽这个人啊,非常的张扬,而且喜欢公开羞于人。”我觉得这句话写得真是心酸啊,我觉得他肯定是吃了杨恽的公开羞辱,才再也不向杨恽借书,而是在长安城里找了十余年,“往来长安中,向长老好故事者”求书,而且有不少章节“终不能得”。

我觉得杨恽应该是把书借给了他的朋友,然后褚少孙再去托关系去借。可惜的是,十余年,他也没借全,杨恽的性格又孤傲,得罪了不少人,最后被杀。同样是在褚少孙写的 《史记 ·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中,褚少孙写到,杨恽口出恶言,得罪了皇帝,最后满门被杀。被杨恽牵连的人很多,都是他的朋友,这些朋友也同样被杀的被杀,被罢官的罢官。我觉得褚少孙听到杨恽及其朋友被杀被贬的时候,心里应该是极其痛苦的,他再也没机会看到《史记》了。

现在流传的《史记》中有一篇《史记 · 三王世家》,这一篇褚少孙没有看过,但是通过其它途径流传了下来。这是民间流传的《太史公》单抄本。

综上所述,现在我们看到的《史记》并不是司马迁写的,可以以褚少孙这个司马迁的超级粉丝为中心,分成这样几部分:第一类是褚少孙看过并抄下来的;第二类是褚少孙看过原文,可能去借书的时候关系不够铁,人家不让抄,他只能凭记忆背诵并加入了一些补充的;第三类是是褚少孙没见过原文,是杨恽流传出来的,流落在民间,后来又被收录在一起的。

杨恽的那些竹简去哪了?司马迁那些竹简又去哪了?这个是千古之谜,可能在某个角落,也可以永远的消失了。这都有可能,像里耶秦简的发现,就是个意外,2002年,要在湖南修水电站,结果一挖掘机下去,挖出来了36万枚秦简,直接改变了我们对秦朝的认识。有没有可能在将来,一挖掘机下去,《史记》出来了,这都是有可能的。总得有个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不是司马迁写的原文,那还有读的必要么?

当然有必要,中国文化,一种是通过留传下来的文字来传承,一种是通过被删掉的文字来传承,一种是通过被篡改的文字来传承。严复曾经说过“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我们无法知道史记被删了多少文字,只知道被删掉了,从被删掉的和被修改的文字中,才能体味什么叫中国文化。如果《史记》从古代至今,一篇都不删,汉武帝看到批评自己的文章以后还很开心,那一定不是中国,不是中国的皇权文化,只有“始于作伪,终于无耻”才有中国文化的味道。

当《史记》这本书逐渐流传以后,自然会引起当政者的注意。当政者无法很容易的把《史记》消灭掉,但是可以自己充当“褚少孙”的角色,由官方来出《史记》的权威版本。在1934年,新疆罗布泊地区曾经发现过一些竹简,发现了71枚竹简,其中有一枚上面的文字是《史记》中的文字,当年没技术手段删帖子,流传是不可控的,这也反映出了《史记》在当时的影响力有多大,都能传到新疆地区了,因此只能采用官方修订的方法来篡改。这种操作手法在后世多次被借用,比如明朝修订《永乐大典》,清朝修订《四库全书》,不修还好一点,一修,基本上能改的改,能删的删。官修史主要的作用是系统的对历史进行系统的篡改。

吴晗说过“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这说明《四库全书》对古籍的损害有多大,鲁迅先生在《病后杂谈之余》中曾说:“现在不说别的,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清朝的考据家有人说过,“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妄行校改。我以为这之后,则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今人(民国)标点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乱点一通,佛头著粪:这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三大厄。 

今天我们看到的《史记》是130篇的,这个本子有人考证过是东晋时期的徐广奉昭修订的。而之前《史记》根本没有130篇,至于为什么没有130篇,最简单也是最直观的原因是:被删了。

由于难以控制《史记》的传播,东汉朝廷先从法律入手,禁止私人在不经官方的同意下,进行历史记录的工作,如果你要写历史,有个罪名叫“私改作国史罪”。《后汉书·班彪列传》中有如下记录:“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 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 ”,所以班固还因此下了大狱,家也抄了,书都被没收。这种写国史算是多大的罪呢?原文马上写了,“先是扶风人苏朗伪言图谶( chèn )事,下狱死。 ”这句话的意思是“ 
在此之前,扶风人苏朗因为妄谈国谶,入狱而死。 ” 国谶是什么意思呢?比如六月下雪,意味着有冤屈,这不科学,你要是说这个,就得死!班固的弟弟班超怕他老哥也因此丢了性命,就跑去上书说:“我哥写历史可不是乱写,而是颂扬汉德,让后人了解历史,从中获取教训,并无毁谤朝廷之意。 ” 

后来班固没有被判死罪,毕竟他是要弘扬汉朝正能量的,他潜心写了20年书,也就是《汉书》,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对比看《史记》与《汉书》,这两本书中,有太多类同的内容,事情是一样的事情,但是两人的观点迥异。司马迁更多的是讽刺,班固是真心实意全心全意的赞扬。

《史记》的写作的用意在于“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论述事情为什么兴,为什么败;“通古今之变”,通过古代的事情来指导今天的事情;“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一个王朝总有兴盛的时候,也有破灭的时候,要了解为什么兴盛,为什么破灭?这是《史记》的写作用意。

那《汉书》的写作用意,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大汉太牛逼了!”这样讲太庸俗了,班固的原话是:“虽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后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这句话的意思是:尧舜虽然很NB,但是也要有书把他们的NB记录下来,大家如果读过三字经,里面有一名“有典谟,有训诰”,典的意思是法典,有法律,有立国的根本,谟的意思是有治国的计划。这句话的潜在意思是,今天我们大汉也可以比肩尧舜了,也得有一本书记录下来,记录下来以后,让后人像仰慕尧舜一样仰慕大汉朝的这几个皇帝。所以,大家如果读《汉书》的话,会发现大量华丽的句子,因为如果要让我写书的话,我只会写“NB”,整本《汉书》就只有这两个字了。班固有文化,注重形式美,善用排比,辞藻华丽,通过浓墨重笔的描绘,歌颂了汉帝国的强大,祖国山河的壮美,如果他来高考作文,肯定是满分的那种。基本上是排比句特别多,然后读下来,啥也没说。举个例子“ 凡《汉书》,叙帝皇,列官司,建侯王。准天地,统阴阳,阐元极,步三光。分州域,物土疆,穷人理,该万方。纬《六经》,缀道纲,总百氏,赞篇章。函雅故,通古今,正文字,惟学林。 ”像顺口溜一样,读了和没读差不多,但是你能觉得这个人很有文化。

当然了,《史记》只有一本,还是被修改过的。以后所有的历史都是按照《汉书》的模式写的。《汉书》对今天的影响同样巨大,不仅影响了后世历史的写作方法:表扬与自我表扬。还影响了很多词汇,今天被广泛使用,比如:大公无私,投笔从戎,黑白分明等。

虽然只有一本被篡改过的《史记》,仍然值得一读。这是中国人的悲剧,《史记》之后的官修史书,已经是没法看了。东汉以下,历史只能放放口炮,魏晋以后,更加不堪。以致于朱熹也在感叹:书上写的那些尧舜孔孟周公的思想好是好,但是“何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

并不是想学朱熹发牢骚,我读《史记》也有类似的感觉,那些好事好想法全部都写在书上,大家都知道怎么做是好的,但是没有一个人肯去做。那些坏事真的是做绝了,以至于要帮忙掩盖,都不好意思直白的写的书上,历史上只好意思记一小部分。

要读哪个版本的史记?

不建议买书,除非你很有钱。因为所有版本的《史记》都是被篡改过的,你读的哪个版本更加符合司马迁的想法,这个只有司马迁能回答,但是他已经去世了,没人可以回答。

建议在网上随便找一个电子书,先看看,万一能看下去,再买书,如果看个目录就够了,就能省下100块钱了。至于白话文史记,我也不推荐,《史记》是古文中最好读的一本书,坚持一下,我高中毕业,也能读下来,实在不行就查查古文字典。我不推荐白话文的原因是,现在没有谁会用心做翻译史记的工作,要把史记全部翻译成白话文,可能要2-3年甚至更多时间,而且肯定赚不到多少钱,谁会去花钱买个100多万字的书呢?

我能讲完么?

确切的说,我应该讲不完。《史记》有130篇,要仔细讲的话,还要参考《左传》什么的,我以前做过电台,我做了260期电台讲IT的历史故事,我从没想到我能做那么多,所以如果我能再讲260期的话,至少应该把《史记》中的《本纪》部分讲完。这个就算是胜利了。

我的想法是先讲一篇没有在《史记》中的文章,司马迁写的《报任少卿书》,然后再讲《史记》的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讲完这两篇,再从第一篇开始讲。我打算一个字一个字的讲,按照原文讲。

作为一棵优秀的韭菜,生活所迫,我要开出租车为生,保费油费路费,费费惊心,房贷车贷裸贷,贷贷追身,已经把我压的喘不过气来,并没有太多时间,而且我还想把IT的历史更新完成,可能一个月也就更新个1-2次。即使我讲IT的历史,上传到平台上还是会被删掉,我不相信国内任何平台,都深得中国古人删改《史记》的精髓,都很下作。所以,我决定用分布式的传输来保存我的音频,使用的软件叫 Resilio Sync,这个软件能确保如果我想删我自己的东西也没法删。当然,还会上传到喜马拉雅和网易云音乐上。

至于怎么用这个Resilio软件,我在我自己的网站 liuyandong.com 上有介绍。 

0 0 投票数
文章评分
订阅评论
提醒

4 评论
最旧
最新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NJL
3 年 前

《栋哥传》
栋哥NB。

bai
3 年 前

原来史记是被这么有骨气的人写出来的,原来二十四史中就只有这么一本有骨气的史……

期待这个系列继续更新~

nice的
1 年 前

栋哥,没有搜到resilio 的用法的文章啊。我下了resilio sync但是要添加下载的key或者链接才能同步,栋哥要不补充一下这个链接?

4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