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 0008 – 《报任少卿书》- 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了解历史,改变人心。欢迎收听《史记》第8期。继续讲《报任少卿书》的原文。

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jiàn jǐng)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这句话的意思比较好理解,当猛虎在深山的时候,所有的动物看到它都会感到恐惧,但是当被人用笼子关起来,掉入陷阱之中以后,老虎就要摇着尾巴来请求别人喂它。积:长期积累的意思。威约:谓势为人制约。渐:渐渐的消失了。老虎长期这样下来,自己为人所制约,那它那种让百兽震恐的能力就渐渐消失了。用我们现在常用的话来说就是: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大家如果去过动物园,就知道那里的老虎是什么样子了。

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士,这里讲的是有气节的人,不是那种360度无死角的叼盘。有气节的人,就算你画地为牢,虽然这是假的,但是他也不肯进去。削一根木头当官吏,让他与木头对话,他也不愿意。因为有骨气的士人都是这样的,性格鲜明。

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

现在手足被人捆着,木索戴着,身上光着,鞭笞拷打,被人关在监狱里。在这个时候,看到狱吏,则赶紧跪下用头着地,看到周围的那些服劳役的犯人,心里都感到害怕。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人被环境制约,逐渐的结果啊。就好像前面的老虎一样。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yǒu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zhě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这段话讲起来很让人齿冷心寒的,大家姑且一听,2000多年过去了,从来没变过。

上面讲了那些刑法,当一个人都已经被人戴上枷锁,丢进监狱,备受折磨了,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再谈什么不受污辱,那就是人们常说的厚脸皮了,有什么值得尊贵的呢。

西伯这个人也就是西伯昌,也就是周文王姬昌,被殷纣关在羑yǒu里这个地方,关了七年,在那里,周文王在监狱里推演出了八卦。现在在河南安阳那里,有个纪念馆,宣传的口号是这里有中国第一个国家监狱。以后在史记里会依次出现这些人。

李斯,是丞相,最后受了五刑。如果大家不知道什么是五刑的话,其实正常的,因为现在确实没搞清楚五刑具体是什么。小方面有争议,大体上没争议,如果大家吃过螃蟹的话,类似吧。身体上的四肢和有突起的地方,用刀给整理干净,杀活鱼见过吧,最后要剁开。大家发挥一下想象力就差不多了。

淮阴王叫韩信,就是受胯下之辱的那个,最后在陈地被上了枷锁。韩信有多出名,我就不讲了,至少我们每个人知道十个成语与他有关,比如战无不胜,十面埋伏,多多益善,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都是与韩信有关的,他死的特别惨。

后面这些人就不详细讲了,都在《史记》中。彭越、张敖被诬告有称帝野心,被捕入狱并定下罪名;绛侯周勃,曾诛杀诸吕,一时间权力大于春秋五霸,也被囚禁在请罪室中;魏其侯窦婴,是一员大将,也穿上了红色的囚衣,手、脚、颈项都套上了刑具;季布以铁圈束颈卖身绐朱家当了奴隶;灌夫被拘于居室而受屈辱.这些人的身分都到了王侯将相的地位,声名传扬到邻国,等到犯了罪而受刑的时候,都不能狠心自杀。在尘埃中,古今都一样,哪里有不受辱的呢?

能下手自杀的人,是最勇敢的人。如果连死都不怕了,实际上是能做出很多事情的。

但是自杀是不可取的,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除了有病痛实在是不能忍了,什么爱情啊,被罚款了,被导师威胁不允许毕业了,或者退学了,这种屁大点事情根本不值得自杀。

有些人自杀前会写遗书,这些年网络发达了,遗书看得比较多。说句不好听的话,大部分自杀写遗书的人,都把自己看得太高了。他们天真的认为自己的自杀可以引起教育界、运输界,或者什么界的改变。比如有个学生自杀了,他认为他可以用死来改变教育界,学生给老师打工的命运。说实在话,根本不可能,又不是说你自杀后成了教育部部长,你死了,顶多成为一个谈资,让自己的父母痛心一辈子,根本不可能有更多的效果。

说到教育部部长,我倒是想起了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梁济,他自杀了。我相信99%的人不知道他是谁,虽然他想用他的死唤起中国人来,还写了一封遗书叫《敬告世人书》,然后大清灭亡以后,他伤心欲绝,最后自杀殉清。他的儿子比他有名的多,他儿子叫梁漱溟míng,毛泽东专门写文章骂他,文章的名字叫《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能专门挨骂,也算是号人物。不过今天咱们讲讲他爸爸梁济,他的自杀有没有用?那么有名的一个大官,在清朝是正四品官,大概相当于现在的部级,他又专门管过文化,相当于教育部长吧。他自杀了,唤起了什么么?当然没有了,如果有的话,大家至少应该知道梁济这个人。

所以,不要幼稚,不要以为自己的自杀能改变什么,什么也改变不了。自杀是一条毫无意义的路。

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哉。

照这样说来,勇敢或怯懦,乃是势位所造成;强或弱,也是形势所决定。确实是这样,有什么奇怪的呢?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如果人不能在被抓起来审问之前就自杀,以减少自己所受的侮辱,等到了受枷锁的时候,才想起来要保全名节以自杀,这有点太迟了。所以古人对大夫慎重的施加刑法,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了,古人并没有这么好,司马迁在书里写古人如何如何的时候,请自己转换成“别人家的小孩”,这是虚构的,古人杀起人来,下手都挺狠的,不存在说什么你当官就不侮辱你,而是你越当官,基本上要杀就是灭三族起步,灭九族的也不少。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这句话的意思也简单,人都不想死,都是贪生怕死的,要么挂念自己的父母,要么挂念自己的老婆孩子。至于那些因为义理不去死的人,也是有不得已的原因。

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这篇文章是司马迁写给他的好朋友的最后一封信,解释一下为什么他不能冒着生命危险来救他的朋友任少卿,这几句司马迁要解释他为什么不死,受了这么大的侮辱还不死。这几段他自己写出一个不死的理由,然后自己再否决掉,最后再说出他为什么不死。

前面讲了有的人怕死,是因为挂念父母,挂念老婆,挂念孩子。这一句他要否决了。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很不幸,父母死的早,也没有兄弟,独生子。少卿你是我的朋友,你应该知道我如何对待我的老婆孩子,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司马迁不是个好丈夫,也不是个好爸爸,属于渣男级别的人,前面也讲了,显然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只顾国家不顾小家。

并且勇者是不必为了名节去死的,这句话讲的很好,没有一个伟人是靠自杀出名的。靠自杀出名的都是被压迫者,他不觉得自己是被压迫者,然后为了气节自杀了,一般来说,在古代,当权者会让人出钱给你建个牌坊。比如贞洁牌坊,老公死了,女的不能改嫁。牌坊的数量对当官的人来说是个指标,所以,经常出现老公死了,想各种办法把女的搞死,有的饿死。相信大家听说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话。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方面的记载,从秦朝开始,政府就已经开始介入男女之间了。

显然,司马迁是勇者,不必在意这种表面的气节,真正的英雄是活下去,而不是一死了之。

下面的意思是:怯懦的人仰慕大义,又何处不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软弱,想苟活在人世,但也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我怎么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生活而忍受屈辱而不自杀呢?

继续原文:

且夫臧获婢bì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臧获婢bì妾在古代指奴婢,司马迁有点歧视女性了,其实吧,在中国的历史上,女的大部分时候比男的要激烈的多。男的投降的更多,不然这个中华文明早就被灭了,能在关键时刻投降,是延续文明的最佳手段,中华文明被外族搞定了好几回,但是博大精深,海纳百川,打不赢你就加入你。这句话的意思就算是那些奴婢,也能自杀以保证自己的尊严,更不用说像我这样不得已的人了。我之所以现在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也不自杀,是因为我还有私心,我想做的事业还没有完成,我的私心是我怕我死了,一生庸庸碌碌的无所作为,我写的文章将不能被后世所看到。

到这里,司马迁终于才表达出自己的心意,为什么不能救你任少卿。司马迁用的是层层递进的方式,把任少卿可能想到的原因,一条一条的否决掉。

先是否决了我不救你并不是因为你当年不救我,就算是李陵那样的,和我关系不怎么样的,我都去救,更不用说你了,我肯定救。

然后否决了自己的是挂念父母,老婆与孩子。因为父母已经走了,也没有兄弟姐妹在世上,对老婆孩子我什么样的态度,你也知道。

当所有的理由都被否决以后,司马迁才说出他的理由,他要写书。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在监狱里的任安相信么?你司马迁不救我是因为你要写书?当然我不是任安,也不是司马迁,咱们不知道他们的心理过程。站在司马迁的立场上,他的好朋友要死了,不管任安是不是相信,他都要写这封信来解释清楚。

在汉朝还是相信鬼神的年代,不像现在,死了一把火烧了,然后还得交好几十万买墓地。在汉朝,如果一个人死了,心中有愤恨,其魂魄是不会消散的,所以在文中司马迁写了他害怕“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并且在文中的最后又写了,如果你还是不相信,那只能是“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就是两个人都死了,一起到地下见面再说,看看我活着的时候有没有骗你。

司马迁当然是希望他的好朋友相信他说的话,接下来的这几段,就是佐证。比如我们出去玩,很晚才回家,老婆问你哪里去了?你说加班了,结果你身上还有她的香水味。这事情就不好解释了,你要拿出点证据出来,有多少证据说多少话。司马迁说我不死是为了写书,并且我真的在写书,然后,他就开始介绍他写的书,写了多少了,现在还没有写完,快写完了。

他要让他的朋友知道,他不舍命救他,是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情,不是司马迁贪生怕死。虽然他救不了任安,但是他希望他能死的瞑目,死后的灵魂能找到一个安放的地方,而不是“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飘荡在人间。我无从得知任安有没有相信司马迁,但是我相信司马迁的这份苦心,他对得起任安,对得起他这个将死的朋友。

不是有种说法么,人死后,只有最后一个活着的人再也想不起他来,他才真正的死去,这么说来,任安也好,司马迁也好,他们实际上是永生的。虽然现在我只有录电台的时候才会读《史记》,但是之前的20多年,我经常会想起他们来,毕竟我读了太多遍了,每个故事都知道一些。

我希望他们永远都不要死,活在某个地方吧,比如天堂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司马迁是如何解释他写的书的。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古时候大富大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

这句话不但说出了一个事实,也说出了司马迁写《史记》的选择,他只写倜傥非常之人。大家要做出自己的判断,因为有名人写的书,叫什么爱国主义人物司马迁什么的,说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有深厚的爱国情怀,这个肯定是有的,毕竟史记中写了好几千人,总能找出来一些例子,但是更多的,是倜傥非常之人。

并不都是正面的形象,比如赵高是个小人,公子信陵君是个君子。伍子胥是个非常狠毒的人,孔子是个非常温良的人。在史记中,有各种职业的人,有皇帝,有将军,有政客,有文人,有流氓,有大侠,有清官,有故弄玄虚的方士,有喝了酒耍酒疯的灌夫。他写这些人并不是因为这些人爱国或者不爱国,而是因为他们这些人是倜傥非常之人。

这里的倜傥非常之人也不是指成功了,功成名就他才写,失败了他也写。不管男人还是女人,只要他认为这人值得他写,他就写,比如他在史记中写了郑袖,骊姬,反正我读了以后,就觉得那个地位的女人就是这样做事。青年的项羽,从他的文字中就能读出这个人真是英雄少年;还有老年的冯唐,从文字中能感觉出他老气横秋;还有公孙弘,一看就知道是个领导,说话都端着,精于仕途,是官场上老油条;还有周勃,总感觉他脑子里就只有一个脑细胞,有勇无谋,一碰就炸的那种。

还有很多人,按照世俗的标准是不成功的,比如项羽,自杀了;李广也是自杀的;像信陵君也失败了;屈原也没成功,跳河自杀了;孔子处处招人白眼。我觉得司马迁最厉害之处还有他成功的写出了这些人的失败,在他眼中,这些人比成功的人要倜傥非常。

虽然司马迁经常暗讽一下汉武帝,但是他和汉武帝是一种类型的人,都非常欣赏奇才。比如汉武帝写的《求贤诏》这样写道:“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汉武帝虽然很暴力,但是不可否认他手下人才济济,文官武将都非常的多。班固所说的:”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并不是一句拍马屁的话,确实人才济济,而且不拘一格。汉武帝并不像大部分的皇帝,就怕他的大臣比他强,武大郎招聘:只招比我矮的。汉武帝也是非常之人。

希望大家当一个富贵并且风流倜傥的人,司马迁会把你写到历史中。继续读原文,接下来的原文是司马迁写的心灵鸡汤,鼓励自己的,并不是历史的事实,大家要注意这一点: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几句我就不翻译了,非常简单,就是讲这些人在困境之中写了这些书,是司马迁给自己的精神鼓励,事实可能并不如此,但是事实在这里不重要。比如说《吕览》,其实并不是吕不韦写的,而是他的门客的文章,主要是他的门客写的。大家肯定知道一字千金这个成语,就是《吕览》,吕不韦和他的门客把书搞定以后,挂在咸阳城门口,说:“谁能从中修改一个字,就给一千两金子。”实际上,那时候吕不韦爽的很,并不是迁到蜀国以后写的,那时候吕不韦还能偷偷去甘泉宫里和秦始皇他妈妈睡个觉,念念旧情,不可能是在困顿的写书。

司马迁这样一写,我们这样一读,也就可以了,毕竟,司马迁太苦了,不这样写,他会活不下去的。

这一大段中,我只讲其中的一句话:仲尼厄而作《春秋》。

司马迁极度崇拜孔子,结果整本《史记》中,孔子没事就出来一下,主要是引用孔子说的某句话,孔子语录。我自己对孔子的这一套是不太感兴趣的,我只对司马迁感兴趣,整本《史记》中又出现了太多孔子说的话,所以也就研究了一下,这个仲尼厄而作《春秋》是没什么问题的。

在他写的《孔子世家》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没粮食吃了,又没有悟空去化缘,因为他一生想要说服别人用儒家来治理天下,别人都不待见他。跟着他的人也没粮食吃了,子路已经开始发脾气了,子贡也不能忍了。

孔子当然知道队伍不好带了,就把子路,往好听了说,这个徒弟比较有主见,难听了说,就是他思想最动摇。孔子就问他:“我们又不是犀牛,又不是老虎的,你说我们怎么就到了这样荒野上了呢?是不是因为我们要做的事情不对,才会给我们这种报应呢?”

子路想了想说:“大概是因为我们的德行不够,人家不相信咱们说的话。我们的智谋也不行,人家不理咱们。”

孔子说:“如果德行够就能让人相信的话,那伯夷和叔齐就不会饿死在首阳山上。如果仅仅是智谋够的话,比干够聪明了吧,那他的下场还不是让人切开肚子挖出了心肝?”

子路听完后,无语了,就退下了。

然后,孔子又找来子贡,相比于子路,子贡要脑残粉一些。孔子又问了相同的问题:“我们又不是犀牛,又不是老虎的,你说我们怎么就到了这样荒野上了呢?是不是因为我们要做的事情不对,才会给我们这种报应呢?”

子贡回答说:“老师,主要是你的道理太大了,不是你错了,是这个世界错了。但是,老师你有没有想过,把你的道理缩小一点,让这个世界能容纳下你这个道理,你就稍微迁就一下这个世界呗。”

孔子回答:“子贡啊,好农夫非常善于种粮食,但是你种的再好,也无法保证有好的收成。好的工匠有自己好的手艺(说起工匠来,让我想起了前两年流行的工匠精神,做个手机,得有工匠精神),但是他做的东西不一定让人满意。我们是君子,就要先建立自己的理想,我们是理想主义者,管它世界什么样,就算不合于世界,我们也不能放弃这个追求。子贡啊,你这为了现实面妥协,志向实在是太小了。”

子贡被数落了一通,退下去了。

然后颜回来了。颜回是72贤的老大,孔子72个弟子,他最虔诚,绝对的脑残粉。孔子又问颜回同样的问题:“我们又不是犀牛,又不是老虎的,你说我们怎么就到了这样荒野上了呢?是不是因为我们要做的事情不对,才会给我们这种报应呢?”

颜回回答说:“老师,你的理想是世界最大最正确的,所以世间的人都无法理解,也不能容纳。但是,老师你放心,你只管推行自己的理想就是了,世人接受不接受有什么关系?世人不接受,才更能凸显老师是一位不苟合取容的君子!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理想,是自己的耻辱,如果你的理想不被世人所接受,那是世界的耻辱,是那些君主和大臣的耻辱,与你没什么关系。”

这彩虹屁一拍,把孔子拍的十分舒服,连连称赞颜回。但是,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马屁拍的挺好,肚子问题还是没解决。那孔子会让谁去化缘呢?

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你有三个徒弟,子路是脾气最直的,孔子还有点怕他,经常提醒他做事动动脑子。子贡是最能说的,还会做生意,也很聪明。颜回是孔子的传人,能说会道,比孔子还理想主义。

孔子让子贡去化缘,因为他能干“脏活”,做一些接地气的活,最后,他把魏王说服了,孔子才没被饿死。要是派子路或者颜回去,可能这事就做不成。孔子还是挺会用人的。

理想主义是一回事,口号要喊,但是一定要有人干活才行,这在《史记》中反复被证明了,每个皇帝起义的时候,都是喊口号,但是一定要找一些肯杀人,会杀人的人做事情才行。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是战争的唯一目的,而不是靠理念说服,说是说不服的,只有打才能打服。最后成功了以后,大家会误以为是口号喊的好,实际上,会杀人才是决定因素。说一套,做一套。

我讲这些,是想说明孔子的儒家,是经天纬地的理论,是要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后来的儒家,基本是讲如何修炼内心的,国家大事,儒家敢插手,直接打服。大家在读史记的时候——如果有人想读的话——一定要区分以前的儒家的被改造后的儒家。

司马迁笔下的儒家是要造反建立一个孔子心目中的帝国,当公山不狃niǔ要拿费那个小地方来造反的时候,孔子高兴坏了,说:“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造反的家伙来召我,难道只是说空话么?如果他肯用我,我将会把国家治理的像东周一样。”东周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国。

后来的儒家敢造反么?后来的儒家是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后来的儒家成了鲁迅说的“吃人的礼教”。后来的儒家成了修身养性的东西,无论社会多么不公,你都要有一颗平静的内心来接受这一切,“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了问题,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反躬自省,都怪你自己。所以,儒家越来越受统治者欢迎,毕竟,啥事都是你自己搞的,怨不得别人。

在我们读史记的时候,要注意区分这一点。

5 1 投票
文章评分
订阅评论
提醒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