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說疑》

凡治之大者,非謂其賞罰之當也。賞無功之人,罰不辜之民,非所謂明也。賞有功,罰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於人者也,非能生功止過者也。是故禁姦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今世皆曰「尊主安國者,必以仁義智能」,而不知卑主危國者之必以仁義智能也。故有道之主,遠仁義,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譽廣而名威,民治而國安,知用民之法也。凡術也者,主之所以執也;法也者,官之所以師也。然使郎中日聞道於郎門之外,以至於境內日見法,又非其難者也。

治國的大事,不僅僅指的賞罰得當。賞無功的人,罰無罪的人,不能稱作明察。賞有功的人,罰有罪的人,且全無遺漏,作用僅僅局限在個別人身上,並不能起鼓勵立功和禁止犯罪的作用。因此,禁止奸邪的辦法,首要的是禁止奸邪的思想,其次是禁止奸邪的言論,再次是禁止奸邪的行為。現在世上的人都說“給君主帶來尊崇,國家帶來安定的,必然要靠仁義智慧型”,卻不知道導致君主卑下、國家危亂的,必定因為仁義智慧型。所以掌握法術的君主,據棄仁義,廢除智慧型,用法來使人服從。因此聲譽遠播而名震四海,百姓太平而國家安定,在于君主懂得使用民眾的方法。一般而論,術是君主應該掌握的,法是官吏應該遵循的。既然這樣,那麽派遣侍從官員每天把法治的道理傳達到宮門之外,直到境內的民眾每天都看到法令,也不是一件困難的事。

昔者有扈氏有失度,讙兜氏有孤男,三苗有成駒,桀有侯侈,紂有崇侯虎,晉有優施,此六人者,亡國之臣也。言是如非,言非如是,內險以賊其外,小謹以徵其善,稱道往古、使良事沮,善禪其主、以集精微,亂之以其所好,此夫郎中左右之類者也。往世之主,有得人而身安國存者,有得人而身危國亡者,得人之名一也,而利害相千万也,故人主左右不可不慎也。為人主者誠明於臣之所言,則別賢不肖如黑白矣。

過去有扈氏有個臣子叫失度, 兜氏有個臣子叫孤男,三苗有個臣子叫成駒,夏桀有個臣子侯侈,商封有個臣子叫崇侯虎,晉國有個臣子叫優施,這六個人都是導致國家滅亡的臣子。他們把是說成非,把非說成是,內心陰險毒辣,外表小心謹慎,用以表明自己善良;稱頌遠古,使好事變壞;善于控製君主,收集君主隱微的意向,以投合君主的愛好來擾亂君主:這些都是郎中官和左右侍從一類的人。以往的君主,有的得到大臣後身安國存,有的得到大臣後身危國亡。得到大臣這一點是相同的,但利弊相差極大,所以君主對于左右近臣不能不加倍小心。做君主的確實能明察臣子說的話,那麽區別賢與不賢的人就像區別黑白那樣清楚了。

若夫許由、續牙、晉伯陽、秦顛頡、衛僑如、狐不稽、重明、董不識、卞隨、務光、伯夷、叔齊,此十二人者,皆上見利不喜,下臨難不恐,或與之天下而不取,有萃辱之名,則不樂食穀之利。夫見利不喜,上雖厚賞無以勸之;臨難不恐,上雖嚴刑無以威之;此之謂不令之民也。此十二人者,或伏死於窟穴,或槁死於草木,或飢餓於山谷,或沉溺於水泉。有民如此,先古聖王皆不能臣,當今之世,將安用之?

至于許由、續牙、晉伯陽、秦顛頡、衛僑如、狐不稽、重明、董不識、卞隨、務光、伯夷、叔齊,這十二個人,都是見利不動心,臨危不懼的。有的給他天下都不接受,一旦遇到勞苦和屈辱,就不願要官府的俸祿。見利不動心的人,即使君主厚賞,也不能勉勵他;臨危不懼的人,即使君主重罰,也不能鎮服他:這叫做不服從命令的人。這十二個人,有的隱居而死在山洞裏,有的枯槁而死在荒野上,有的在深山裏餓死,有的投水自盡。有了這樣的人,古代的聖王都不能讓他們做臣,當今之世,又用他們派何用場?

若夫關龍逢、王子比干、隨季梁、陳泄冶、楚申胥、吳子胥,此六人者,皆疾爭強諫以勝其君。言聽事行,則如師徒之勢;一言而不聽,一事而不行,則陵其主以語,待之以其身,雖死家破,要領不屬,手足異處,不難為也。如此臣者,先古聖王皆不能忍也,當今之時,將安用之?

至于夏桀時的關龍逢,商紂時的王子比干、隨國的季梁、陳國的泄治、楚國的申胥、吳國的伍子胥,這六個人,都憑激烈爭辯或強行勸諫來壓服君主。如果君主採用他們的主張處理政事,就會出現如同師徒之間的不平等關系;君主對他們如果有一句話語不聽從,一件事情不照力,他們就用強硬的措施來侮辱君主;豁出命來等待處理,即使家破人亡,腰斬兩段,手腳異處,做來也不畏懼。像這樣的臣子,古代的聖王都不能容忍,當今之世,又怎麽用他們呢?

若夫齊田恆、宋子罕、魯季孫意如、晉僑如、衛子南勁、鄭太宰欣、楚白公、周單荼、燕子之,此九人者之為其臣也,皆朋黨比周以事其君,隱正道而行私曲,上逼君,下亂治,援外以撓內、親下以謀上,不難為也。如此臣者,唯聖王智主能禁之,若夫昏亂之君,能見之乎?

至于齊國的田常、宋國的子罕、魯國的季孫如意、晉國的孫僑如、衛國的子南勁、鄭國的太宰欣,楚國的白公勝、周國的單荼、燕國的子之,這九個人作為臣子,他們的行事,都是結黨營私來侍奉君主,不走正道而大搞謀私的勾當,對上威逼君主,對下破壞國家安定,勾結外國勢力來擾亂國內政事,拉攏下屬來對付君主,做來毫無顧忌,像這樣的臣子,隻有聖王明主才能予以控製,至于昏君亂主,能看得出來嗎?

若夫后稷、皋陶、伊尹、周公旦、太公望、管仲、隰朋、百里奚、蹇叔、舅犯、趙衰、范蠡、大夫種、逢同、華登,此十五人者為其臣也,皆夙興夜寐,卑身賤體,竦心白意,明刑辟、治官職以事其君,進善言、通道法而不敢矜其善,有成功立事而不敢伐其勞,不難破家以便國,殺身以安主,以其主為高天泰山之尊,而以其身為壑谷釜洧之卑,主有明名廣譽於國,而身不難受壑谷釜洧之卑。如此臣者,雖當昏亂之主尚可致功,況於顯明之主乎?此謂霸王之佐也。

至于后稷、皋陶、伊尹、周公旦、太公望、管仲、隰朋、百裏奚、蹇叔、舅犯、趙衰、範蠢、文種、逢同、華登,這十五個人作為臣子,他們的行事,都是早起晚睡,自謙自卑,恭敬地表白自己的心意;嚴明地執行刑法、優異地幹好職事來侍奉自己的君主,進獻好的建議、通曉統治法術而不敢自我誇耀,立了功成了事也不敢自表勞苦;為了國家利益,不惜家庭殘破,為了君主安全,不惜獻出生命;把君主看成上天和泰山一樣尊貴,把自身看成谷底和河床一樣低下;君主在全國有美好的名聲和廣泛的聲譽,而自己安于接受谷底和河床一樣低下的地位。像這樣的臣子,即使遇到昏君亂主仍可建立功業,何況遇到賢明君主呢?這就叫做霸王的助手啊。

若夫周滑之、鄭王孫申、陳公孫寧、儀行父、荊芋尹申亥、隨少師越、種干、吳王孫額、晉陽成泄、齊豎刁、易牙,此十二人者之為其臣也,皆思小利而忘法義,進則揜蔽賢良以陰闇其主,退則撓亂百官而為禍難,皆輔其君、共其欲,苟得一說於主,雖破國殺眾不難為也。有臣如此,雖當聖王尚恐奪之,而況昏亂之君,其能無失乎?有臣如此者,皆身死國亡,為天下笑。故周威公身殺,國分為二;鄭子陽身殺,國分為三;陳靈公身死於夏徵舒氏;荊靈王死於乾谿之上;隨亡於荊;吳併於越;智伯滅於晉陽之下;桓公身死七日不收。故曰,諂諛之臣,唯聖王知之,而亂主近之,故至身死國亡。

于西周的滑伯、鄭國的公孫申、陳國的公孫寧、儀行父、楚國的芋尹申亥、隨國的少師、越國的種幹、吳國的王孫額、晉國的陽成泄、齊國的豎刁、易牙等,這十二個人作為臣子,都是見小利而忘法紀,進則埋沒賢良去蒙蔽君主,退則擾亂百官而興禍作亂;都輔佐他們的君主,迎合君主的欲望,假如能取得君主的一點歡心,即使敗壞國家、殘殺民眾,也不難辦到。像這樣的臣子,即使是聖明君王也伯被奪權,何況昏君亂主,能不失去權柄嗎?有這些臣子的君主,都身死國亡,被天下人恥笑。所以周威王被殺,國家分成兩半;鄭君子陽被殺,國家一分為三。陳靈公死于夏征舒之手,楚靈玉死在乾溪之上,隨國被楚國所滅,吳國被越國吞並,智伯被消滅在晉陽城下,桓公死後六十七天不得收殮。所以說:阿諛奉承的臣子,隻有聖明君主才能識別,而昏君亂主卻去親近他們,因而落到身死國亡的地步。

聖王明君則不然,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讎。是在焉從而舉之,非在焉從而罰之。是以賢良遂進而姦邪并退,故一舉而能服諸侯。其在記曰:「堯有丹朱,而舜有商均,啟有五觀,商有太甲,武王有管、蔡」,五王之所誅者,皆父兄子弟之親也,而所殺亡其身殘破其家者何也?以其害國傷民敗法類也。觀其所舉,或在山林藪澤巖穴之間,或在囹圄緤紲纏索之中,或在割烹芻牧飯牛之事。然明主不羞其卑賤也,以其能、為可以明法,便國利民,從而舉之,身安名尊。

聖王明君就不是這樣,選拔臣子時,對內不回避自己的親屬,對外不排除自己的仇敵。正確的,就據以任用;錯誤的,就據以處罰。因此,賢良的人就得到進用,而奸邪之臣都被斥退,所以一舉就能使諸侯臣服。在歷史典籍的記載中,堯時有兒子丹朱,舜時有兒子商均,夏啓時有兒子太康等五人,商場時有孫子太甲,武玉時有弟弟管叔、蔡叔。這五個帝王懲罰的,都是自己的父兄子弟一類的親屬,為什麽要使他們家破人亡受到懲罰呢?因為他們禍國殃民,敗壞法治。請看聖王選拔的人,有的隱居在山林洞穴之中,有的囚禁在監獄桎梏之中,有的從事宰割烹調、割草放牧、喂牛等活計。然而明君不嫌棄他們地位卑賤,因為他們的才能,可以彰明法度,有利于國計民生,據此選拔他們,君主地位得以鞏固,聲望得以提高。

亂主則不然,不知其臣之意行,而任之以國。故小之名卑地削,大之國亡身死,不明於用臣也。無數以度其臣者,必以其眾人之口斷之。眾之所譽,從而說之;眾之所非,從而憎之。故為人臣者破家殘賥,內構黨與,外接巷族以為譽,從陰約結以相固也,虛相與爵祿以相勸也。曰:「與我者將利之,不與我者將害之。」眾貪其利,劫其威。彼誠喜、則能利己,忌怒、則能害己。眾歸而民留之,以譽盈於國,發聞於主,主不能理其情,因以為賢。彼又使譎詐之士,外假為諸侯之寵使,假之以輿馬,信之以瑞節,鎮之以辭令,資之以幣帛,使諸侯淫說其主,微挾私而公議。所為使者,異國之主也,所為談者,左右之人也。主說其言而辯其辭,以此人者天下之賢士也。內外之於左右,其諷一而語同,大者不難卑身尊位以下之,小者高爵重祿以利之。夫姦人之爵祿重而黨與彌眾,又有姦邪之意,則姦臣愈反而說之,曰:「古之所謂聖君明王者,非長幼弱也及以次序也。以其搆黨與,聚巷族,偪上弒君而求其利也。」彼曰:「何知其然也?」因曰:「舜偪堯,禹偪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天下譽之。察四王之情,貪得人之意也;度其行,暴亂之兵也。然四王自廣措也,而天下稱大焉;自顯名也,而天下稱明焉。則威足以臨天下,利足以蓋世,天下從之。」又曰:「以今時之所聞田成子取齊,司城子罕取宋,太宰欣取鄭,單氏取周,易牙之取衛,韓、魏、趙三子分晉,此六人,臣之弒其君者也。」姦臣聞此,蹙然舉耳以為是也。故內搆黨與,外攄巷族,觀時發事,一舉而取國家。且夫內以黨與劫弒其君,外以諸侯之權矯易其國,隱敦適,持私曲,上禁君,下撓治者,不可勝數也。是何也?則不明於擇臣也。記曰:「周宣王以來,亡國數十,其臣弒其君而取國者眾矣。」然則難之從內起,與從外作者相半也。能一盡其民力,破國殺身者,尚皆賢主也。若夫轉法易位,全眾傳國,最其病也。

昏君亂主卻不是這樣,他們不了解臣子的思想行為,卻把國家大權委任給他們,所以輕者君主名望下降、國土喪失,重者國家滅亡、君主身死,根源就在于不懂得任用臣子。不能用法術來衡量臣子,必然根據眾人的議論來判斷他們的好壞。眾人稱贊,就跟著喜愛;眾人誹謗,就跟著憎惡。所以做臣子的不惜破家費財,在朝廷內結成同黨、在朝廷外勾結地方勢力來製造聲譽,用暗中訂立盟約來加強勾結,用口頭上封官許願來給予鼓勵。說什麽“順從我的就能得到好處,不順從我的隻能得到禍害”。眾人貪圖奸臣給的利益,又迫于他的威勢,從而認為:“他真能對我高興,就會讓我得到好處;對我猜忌惱怒,就會傷害我。”眾人都歸附他,民眾也靠攏他,把一片贊美聲傳遍全國,上達到君主那裏。君主又不能弄清楚實情,因此認為他是賢人。奸臣又會派出詭詐的人,在外充當別國寵信的使者,把馬車借給他,給他瑞節使人相信,教他外交辭令使他庄重,用貴重的禮物資助他,讓他作為外國使者來遊說本國君主,暗中夾帶為奸臣說話的私心而議論公事。為誰做使者呢,是為別國的君主;為誰講話呢,是為君主左右的奸臣。君主喜歡使者的話,認為他講得頭頭是道,從而認為他稱贊的奸臣是天下的賢士。國家內外對于君主左右的那個奸臣,都異口同聲地暗示君主:重者要君主甘願卑身讓位而居其下,輕者賞賜高爵厚祿使奸臣得利。奸臣位高祿厚,黨羽越聚越多,又有篡奪君權的野心,其他黨羽就變本加厲地迎合他的心意,勸他說:“古代的所謂聖明君主,並不是父子兄弟依次傳授王位;而是依靠在朝廷內結成同黨,在朝廷外勾結地方勢力,威逼和殺害君主而謀求大利的。奸臣問:“怎麽知道是這樣的?黨羽就說:“舜逼迫堯,禹逼迫舜,湯放逐桀,武王討伐紂。這四個王,都是作為臣子而殺了自己的君主,天下卻都稱贊他們。考察四個王的思想,是出于貪得天下的野心;衡量他們的行為,是使用了暴亂的武力。然而這四個王雖說自管擴充勢力,天下的人卻稱贊他們了不起;自管顯耀名聲,天下的人卻稱贊他們很高明。這樣,威勢足以凌駕天下,利益足以壓倒一世,天下人都順從他們。又說;“根據現在知道的,田成子奪取齊國,司城子罕奪取宋國,太宰欣奪取鄭國,單荼奪取周國,易牙奪取齊國,韓、趙、魏三家分晉,這八個人,都是臣子殺死自己的君主而立的。”奸臣聽到這些話,急忙豎起耳朵點頭稱是。所以在朝廷內結成同黨,在朝廷外勾結地方勢力,窺測時機,發動政變,一舉而奪取國家政權。再說,對內利用黨羽挾持或殺害君主,對外利用諸侯勢力來顛覆自己的國家,背離正道,心懷陰謀,對上鉗製君主,對下擾亂法治,這樣的奸臣,是數不清的。這是什麽原因呢?就在于君主不懂得選擇臣子。史書記載說:“周宣王以來,亡國的就有幾十個,其中臣子殺死君主而奪取國家政權的所在多有。”那麽禍亂從國內產生和從國外興起的各佔一半。能集中民力抵抗禍亂,即使國破身死,還都算是賢明的君主。至于改變法令,君臣易位,把整個國家和全體民眾拱手交給別人,這才是最大的錯誤。

為人主者,誠明於臣之所言,則雖罼弋馳騁,撞鐘舞女,國猶且存也。不明臣之所言,雖節儉勤勞,布衣惡食,國猶自亡也。趙之先君敬侯,不修德行,而好縱慾,適身體之所安,耳目之所樂,冬日罼弋,夏浮淫,為長夜,數日不廢御觴,不能飲者以筩灌其口,進退不肅、應對不恭者斬於前。故居處飲食如此其不節也,制刑殺戮如此其無度也,然敬侯享國數十年,兵不頓於敵國,地不虧於四鄰,內無君臣百官之亂,外無諸侯鄰國之患,明於所以任臣也。燕君子噲,邵公奭之後也,地方數千里,持戟數十萬,不安子女之樂,不聽鍾石之聲,內不湮汙池臺榭,外不罼弋田獵,又親操耒耨以修畎畝,子噲之苦身以憂民如此其甚也,雖古之所謂聖王明君者,其勤身而憂世不甚於此矣。然而子噲身死國亡,奪於子之,而天下笑之,此其何故也?不明乎所以任臣也。故曰:人臣有五姦,而主不知也。為人臣者,有侈用財貨賂以取譽者,有務慶賞賜予以移眾者,有務朋黨徇智尊士以擅逞者,有務解免赦罪獄以事威者,有務奉下直曲、怪言偉服瑰稱、以眩民耳目者。此五者明君之所疑也,而聖主之所禁也。去此五者,則譟詐之人不敢北面談立,文言多、實行寡、而不當法者不敢誣情以談說。是以群臣居則修身,動則任力,非上之令、不敢擅作疾言誣事,此聖王之所以牧臣下也。彼聖主明君,不適疑物以闚其臣也。見疑物而無反者,天下鮮矣。故曰:孽有擬適之子,配有擬妻之妾,廷有擬相之臣,臣有擬主之寵,此四者國之所危也。故曰:內寵並后,外寵貳政,枝子配適,大臣擬主,亂之道也。故周記曰:「無尊妾而卑妻,無孽適子而尊小枝,無尊嬖臣而匹上卿,無尊大臣以擬其主也。」四擬者破,則上無意、下無怪也。四擬不破,則隕身滅國矣。

做君主的,假如真能洞察臣子的言論,那麽即使打獵騎馬,沉溺女樂,國家還是可保全的;不能洞察臣子的言論,即使節儉勤勞,布衣粗食,國家仍是要滅亡的。

趙國的前代君主敬侯,不修德行,而喜歡盡情享樂,滿足于身體安適,耳目快樂,冬天射箭打獵,夏天泛舟遊玩,不分晝夜地飲酒,一連幾天都不放下酒杯,不會喝酒的用竹筒對著嘴巴往裏灌,進退不嚴肅,回答不恭敬的,就在席前殺死。請看,起居飲食像這樣沒有節製,處罰殺戮像這樣沒有標準,但是敬侯在位幾十年,軍隊不曾被敵國挫敗,土地不曾被四鄰侵佔,內部沒有群臣百官鬧事,外面沒有鄰國侵略的禍患,這些都是因為懂得如何任用臣子啊。

燕王噲是召公爽的後裔,擁有方圓幾千裏國土,幾十萬士兵。他,不沉灑于女色,不聽妙音佳樂,在宮內不興建深池高台 ,在宮外不射箭打獵,還親自拿著農具來整治田地。子噲甘受勞苦來為民操心達到了這樣的程度,即使古代所說的聖王明君,他們不辭辛勞而為國操心,也是不會比子噲在上的,但是子噲卻身死國亡,君位被子之篡奪,自身被天下人恥笑。

這是什麽原因呢?就是因為不懂得如何任用臣子啊。

所以說:臣子中有五種奸邪行為,而君主卻不曾識別。做臣子的,有濫用財物行賄來騙取聲譽的,有致力于獎賞賜予來拉攏民眾的,有致力于結黨營私網羅智士來胡作非為的,有憑借免除賦役、赦免罪犯來提高聲威的,有致力于迎合下屬而顛倒是非和用危言聳聽、奇裝異服、漂亮稱號來惑亂人們視聽的。這五種人,是明君所疑慮、聖君所禁止的;去掉這五種人,那麽詭辯和奸詐的人就不敢在君主面前亂說亂動了。而好話說得多、實事做得少,行為不合法令的人,就不敢歪曲事實來誇誇其談了。因此,群臣閒居時就會加強自身修養,辦事時就會盡力守職,沒有君主的命令不敢自作主張,亂說亂動,這是聖明君主用來駕馭臣子的辦法。那些聖明的君主,並不局限于在可疑的事上觀測臣子。見到可疑的事而不反過來聯系到其他事,弄清真相的,是天下少見的。

所以說:庶子中有和嫡子行事一樣的人,配偶中有和正妻尊榮相等的妄,朝廷中有和國相權勢相同的大臣,臣子中有和君主地位相似的寵臣,這四種情況,是使國家陷于危險的根源。所以說:內廷的寵妃與王後並列,外朝寵臣和君主爭權,庶子和嫡子匹敵,大臣和君主相似,都是通向禍亂的必由之路。所以《周記》上說:“不要抬高妄的身價而壓低正妻的地位,不要降低嫡子的地位而抬高庶出者的身份,不要推重寵臣而使他們與上卿匹敵,不要因為尊敬大臣而使他的權勢與君主相當。”上述四種混淆上下關系的做法一旦被摧毀,君主就沒有顧忌,臣下就沒有邪行;這四種做法要是不被摧毀,便會以君主身死、國家滅亡而告終。

5 1 投票
文章评分
订阅评论
提醒

1 评论
最旧
最新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无名氏
11 月 前

《韩非子》写的普普通通,不着要点,韩非完全忘记了去秦外交公关的本意。把《存韩》篇放在第二,什么段位,应该把《存韩》放在倒数一二,内容也要改一下,其概要:
秦王陛下一统六国还会遇到前述的这么多问题,这些要是陛下亲自来做,肯定会脏了你的手;交给秦人来做也会污了秦的名声,不如这些脏活给我与韩王室做,让我等做秦王陛下身边的一条咬人狗、白手套,可以保留秦王伟光正的仁义大名,有利于秦王一统后的稳定。只求让我韩王室保留宗祠,以唱响陛下仁德的名声。事后就算有士子诟病,陛下也只需要推出去几个替罪羊也就是了。

所以说,韩非不行啊,最后落得一个己死韩亡;没有现代人那么没底线,看看某古月大主编干的多漂亮

1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