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 0005 – 然事乃有大谬不然者

了解历史,改变人心。欢迎收听《史记》第5期,继续读《报任少卿书》的原文。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

我曾经听说,一个人如何修身,是判断他有无智慧的标志;一个人是不是乐于施舍,是判断他是否仁慈的标准;一个是如何获取如何给予,是判断他是否侠义的标志;一个人对羞辱是否感到耻辱,来判断他是否勇敢;一个人是不是建立自己的名声,这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仁人志士有这五种品德,然后就可以立足于社会,排在君子的行列中了。

这是司马迁的认为,实际上,中国历史上能达到这五种品德的人,加起来不到5个人,其中一个是司马迁,我自认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

在古代,修身并不是现在去健身房去健身,搞个马甲线八块腹肌什么的。王安石说:“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老王的意思是想治理天下,就要修其心治其身。理想是好的,实际上,读完《史记》以后,你会发现,只有混仗王八蛋才能为政天下。好人基本上要么没好下场,要么死的早,要么死的惨。

司马迁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他的下场很惨。

我高中语文晨读时开始读《史记》,那三年看得我心里非常难受。我也是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所以对中国的文化极度骄傲,用司马迁的说法是引以为荣。但是看了《史记》以后,会发现里面能让人骄傲的事情几乎没有,都是一些阴谋诡计,如何坑人,如何杀人的事情,根本就骄傲不起来。这与我受的教育产生了严重的冲突,所以有很多年,我对《史记》的态度是:大部分是假的,中国人不会这么残酷。在大学期间几乎也就不碰《史记》了。

大学毕业后被社会毒打了5-6年后,在2011年考古界发生了一件大事,汉朝当了20来天皇帝的刘贺的坟墓被挖出来了。当时是一件大事,各种专家都出来了,其中有个大教授说里面东西很多,还挖出来了《史记》。当时我就给看笑了,这专家,一点常识也没有,《史记》在汉朝是禁书,恨不能见到就给烧了,还要保留一份《史记》,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关于《史记》的来历,我在电台的第一期中就讲了。关于这件事情,我和网友在天涯论坛上争论,我的观点是在那个墓里有啥都有可能,最不可能的就是有《史记》。除了《史记》是禁书以外,刘贺当了20来天皇帝,上书废掉皇帝的正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的女婿杨敞,杨敞当时是丞相,同时也是当时拥有《史记》这本书,司马迁总共两本,杨敞有一本。杨敞并没有公布《史记》,而是他的儿子杨恽公布的。公布的时候,刘贺已经是废帝,废帝是受到当朝严格监控的,没杀他就算霍光开恩了,刘贺一不可能从朝廷得到《史记》,二不可能从政敌手中得到《史记》。从任何方面来看,刘贺都是个贪财好色的SB,和98%的皇帝一样,他肯定没有气度把政敌的岳父写的书放到墓里,放进去能把死人气活了。一想到旁边放着一本政敌的岳父写的书,棺材板都盖不住了,起来想打架。

后来证实,里面确实没《史记》。大家可以看看网上挖掘海昏侯墓穴的新闻,挺高科技的。里面搞了一个纯氮气室,防止氧化过度,考古人员要戴着氧气面罩进去挖我老刘家的祖坟。

这次海昏侯事件以后,我又重新读了放了十几年没读过的《史记》,因为高中读过,还有印象。这次重读是十几年后重读,被社会毒打以后,身体和心灵已经伤痕累累了。再读,我已经不认为里面的故事是假的了,因为我已经知道了中国人就是这么坏。以前我总是以为把人做成烧烤,做成肉酱,做成肉干,故意坑人,通风报信可能是司马迁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故意这么写的。像以前我读到崇侯虎听到周文王叹息,就故意到商纣王那里去报信,把周文王关起来,差点杀掉。当时我还跟同桌讨论过,我觉得这事肯定是假的,因为崇侯虎得不到什么好处,反而招来杀身之祸,根本没必要。经过了这些年社会的毒打,我觉得这事肯定是真的,偷摸的举报是中国人的传统项目,就算他得不到好处,仅仅看着你受罪,他就很开心。

还有在高中时,我觉得随便就是杀40万,杀20万,杀10万这个是假的,因为不可能会杀这么多人,肯定是司马迁瞎扯的。后来我知道了长平之战的尸骨坑被挖掘了出来,很多的尸体是分离的,头和尸体分成两部分。原因是秦国靠人头来确定战功,所以杀了敌人以后,要把头割下来,最后清点一下。由于实在是太多了,现在已经不发掘了,只挖了几个,有的只有人头,有的只躯干,有的墩台里面就有超过2000个人头,这样的墩台没被破坏过的还有20多个,现在不挖了。在上世纪60-70年代不知道这回事,就把这些骨头做成了骨粉当肥料,从60年代一直做到80年代初期。通过这些挖过的或者那些没挖过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虽然不敢说长平之战被杀的赵军士卒不多不少正好45万,但是肯定达到了这个数量级。

现在我是比较相信太史公写的大部分都是实话。

继续读原文:

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因此没有什么灾祸比贪图私利更惨重,没有什么悲伤比伤心更痛苦,没有什么行为比使先人受辱这件事更丑恶,没有什么耻辱比遭受宫刑更严重。

如果司马迁不这样认为,如果他为官的时候贪图一点私利,家里有一些钱的话,他不会这么惨。交钱就可以免受宫刑,自古至今再到地球毁灭的那一天,贪图私利都不是最大的灾祸。虽然这么说不够伟大光荣正确,但是,中华大地上被这些虚头八脑理论坑的还不够狠么?我发自内心的希望国人能有私心,也要允许别人有私心,并且确保有坏人抢你的东西的时候,能保护自己的东西不被抢走。

至于悲莫痛于伤心,这句话还挺对的,相信恋爱中的男女有体会。但是恋爱中的伤心只是甜蜜的伤心,不算是悲痛。最大的悲痛是人被驯化,在后面的《史记》里,讲到秦国的时候,大家就能感受到最大的悲痛。如何把活生生的人训练成了“甚畏有司而顺”与“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共存的分裂人格。

行莫丑于辱先。这句话现在也适用,中国人特别注重血缘,特别害怕在亲戚朋友面前丢脸,做的事情千万不能有辱列祖列宗。在古代中国,有些职业是不太光彩的,比如说太监啊,刽guì子手啊,还有单身狗啊,都是不能入祖坟的。这些职业就是辱先,司马迁是太监,所以在本文中反复提自己的伤疤。现在也活学活用了,比如嫖娼被抓在有些地方,就是让你老婆啊,老爸老妈啊,公司的领导啊去签字,否则不让你出来,这个效果就是行莫丑于辱先。但是,其实只有第一次不好意思,第二次就好一点了,第三次去领,我老爸路上都哼小曲儿了。

诟莫大于宫刑。这句又是揭开自己的伤疤。继续读原文: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刑余之人和下文所讲的刀锯之余都是讲太监,无所比数的意思是没人愿意将其视为同一类人。现在虽然没有肉体上的太监了,但是精神上的太监还是有很多的,一般正常人会把这些精神上的太监视为异类,称其为叼盘。非一世了,而是从来就是如此。继续原文: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以前的卫灵公,春秋时期卫国的君主,与宦官雍渠同乘一辆车,让孔子看到了,孔子觉得很羞耻。说明孔子的心胸不够开阔,看到人家和宦官同乘车就玻璃心了,从卫国去了陈国。但是这句话可能有出入,有人考证过孔子去的是曹国,不是陈国,这个是细枝末节的问题。我开出租车的,我同行有人也像孔子一样,叫了个滴滴拼车,结果车上坐了一个外卖员,这个姑娘死活不肯与外卖小哥坐同一辆车,这个大家搜一下新闻应该能搜到。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今外卖员与栋哥同乘,姑娘投诉。

商鞅投靠秦孝公的时候,先投靠的是太监景监。这让当时秦国的赵良寒心。

同子参乘,这个同子是指汉文帝时候的太监赵谈,由于司马迁的老爸叫司马谈,上一期我讲过古人要避讳,这叫家讳,不能写老爸的名字,所以用了一个同字代替,如果不避讳的话应该写谈子参乘。这件事情记录在《汉书·袁盎àng晁错传》里记载的,文帝要去朝见他妈妈,就让宦官赵谈一起坐车,结果让事儿逼袁盎看到了,就趴在车前面说:“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yú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之余共载?”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陪同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受过刀锯切割的人同坐一辆车呢!”皇帝听了以后,就让太监下去,赵谈流着眼泪下了车。

自古耻之。从古到今都对官宦感到耻辱。再继续读原文:

夫中材之人,事有关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

中材之人,就是一般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人。这种人,一提到宦竖,宦官,都会气不打一处来,更不要提那些慷慨之士了。

如今朝廷虽然没什么人才,但是也用不着我司马迁一个宦官,来给国家推荐人才吧?这句话是回复任安让司马迁推贤进士,我司马迁做不到啊。同样,我也可以回复一些专门找茬的听众,如今朝廷人才济济,每年科研经费数以亿万计,奈何令一个为生活所迫的出租车司机,来弘扬中国文化?我配么?继续读原文:

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niãn毂gü下,二十余年矣。

我凭着先父遗留下来的事业,才能够在京城任职,到已二十多年了。赖的意思是:依靠,依赖。绪业:先人遗留下来的事业,以后咱们继续讲司马迁的家族,好多代都是公务员。待罪辇niãn毂gü下是一种自谦的说法,意思是在皇帝的车子左右。

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qiān旗之功;下之不能积日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

这一段文字有旋律之美,层层递进。在读古人的书的时候,虽然时常会让我觉得记录的事情都很沉重,但是仅就文字的美感来说,司马迁、王安石和陶渊明这三个人是最让我觉得有文字有美感的人。司马迁写的这几句上之,次之,外之,下之,读起来就让人觉得有一种凄惨的美。

自惟,自以为的意思。上不能对君主进纳忠言,献出诚实的心意,而有出谋划策的称誉,从而得到皇上的信任,这个我做不到;其次,又不能给君主拾缺补漏,招纳贤才,推举能人,使隐居在岩穴中的贤士不至被埋没,这个我也做不到;对外,又不能参加军队之中,攻城野战,以建立斩将夺旗的功劳,这个我还做不到;最差,我又不能积累资格,谋得尊贵的官职,优厚的俸禄,来为宗族和朋友争光,这个,我司马迁还是做不到。

从最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在骂人,骂那些积日累劳,取尊官厚禄的人。这种人这种事,司马迁当然可以做到,但是他不屑于去做。如果他去做了,他就不是司马迁。如果他不去做,他的命运就是这么痛苦。

如果你不是司马迁,那么,如果你有能力的话,就去考公务员。当公务员至少能够取尊官厚禄,能够让宗族朋友因你感到光荣,总比像我一样当一个出租车司机好百倍千倍万倍。大家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有一天大家在一起喝酒,喝多了以后就要吹牛,你是希望这么吹:我有一个朋友,公安局局长,以上要去公安厅了,为人民服务。还是希望这样吹:我有一个朋友,出租车司机,一天开车14个小时,痔疮都出来了。再继续原文:

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

这四个方面我没有一样能行的,可以说是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苟合取容的意思是苟且迎合,取悦于人。没有任何大的小的短的长的贡献,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了。继续原文:

向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奉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今以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茸róng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士之士邪!

向者,以前,从前的意思。厕,这个是通假字,侧,意思是杂列其中的意思。下大夫,是汉朝的官,不大不小吧,一年600石俸禄。外廷:就是外朝。汉代的官员分为外朝官和中朝官,当遇到一些事情要讨论的话,大家都是在外廷讨论。这句话的意思是:以前,我也曾夹杂在下大夫的行列,跟在外朝官员的后面发表一些微不足道的议论。

引:引用。纲维:是指国家纲领,国家的法令。闒茸róng,是指卑贱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在那个时候引用国家的法令,竭尽自己的思虑。到现在已经身体残废成为打扫污秽的奴隶,处在地位卑贱的人的行列当中,还想昂首扬眉,评论是非,不也是轻视朝廷、使当世的君子们感到羞耻吗?

孔子讲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用在这里有一点合适,当然了,孔子也瞧不上太监。如果司马迁不是太监,而是下大夫的话,那么他是有资格在朝廷之上论列是非的。可惜现在他不是下大夫了,仅仅是一个所有人都看不起的宦官,如果他突然出现的朝廷上论列是非,会让所有人更瞧不起他的,也不羞辱了所有朝廷上的人。就算是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也轮不到你一个宦官多嘴。

我们读历史,要学习有用的东西,而不是光听个故事。如果你是一个还没有太多社会经验的学生,社会会教育你的。很多刚进入职场的新人,会有一种冲动,觉得能和公司的创始人或者CEO对话,在绝大部分中国的公司里,你一定要压制这种冲动,不要试图绕过你的上司跟你上司的上司联系,这叫越级上访,后果很严重的。如果你在开发部,就不要去指点市场部,不要在人家的部门里仰首伸眉,论列是非。这是2000多年前司马迁告诉你的,否则,下半身不保。继续原文:

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嗟乎是强烈的感叹词,一般翻译为白话文的唉,但是这个唉很难讲出其中的绝望,我倾向于翻译为:他妈的!连续说了两句他妈的!他妈的!像我这样的人,还能什么话可说的呢?还有什么话可说的呢?

这种无话可说的心态,每个人随着年龄的增加,都可能不止一次的有。年轻时候有些话,要强压着不说,等到了年龄渐长,有些话就真的不说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继续读原文: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

今天有个成语叫本末倒置,本:树根,比喻为主要的因素;末:树梢,比喻为次要的因素,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不是那么容易分得清楚的,事情的前因后果不是那么容易就弄明白的。

仆少负不羁ji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技,出入周卫之中。

仆少负不羁ji之才,这句话我觉得大部分白话文的翻译都是错的,大部分白话文的翻译是我小时候有很大的才能,这样翻译的话与下一句有冲突,长大了以后就没有乡里乡亲的赞誉。这是什么话?小时候不错,长大了就长残了?正确的翻译应该是我小时候就没有很大的才能,长大以后也没有乡亲们的赞誉。

幸好主上是指皇帝,汉武帝因为我祖上的原因,才让我奏薄技,奏是进献。薄技是谦辞,司马迁很谦虚,这里的薄技是指“文史星历”。周卫:周密的护卫,这里指皇帝。只有皇帝才有周密的护卫。这说明皇帝自己也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垃圾东西,如果没有护卫,肯定被人给做了,所以皇帝都有周卫。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年轻时候没有很大的才能,长大以后也没有乡亲的赞誉。幸好主上因为我先人的缘故,才能进献我的才能,在皇帝身边工作。继续原文:

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故,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我认为头上戴着一个盆就不能够看天。中国看天的三重境界第一重是司马迁所说的戴盆望天,头上戴着一个盆来看天。第二重境界是不知道谁说的坐井观天,坐在井里看天。第三重境界是清朝以后中国人有机会出国了,这是观天的最高境界,背井观天。背着自己的井,到异国他乡观天,看来看去,还是中国世界第一。用钱钟书的话来说:“外国一切好东西到中国没有不走样的,这正是中国的利害,天下没敌手,外国东西来一件,毁一件。”

故绝宾客之故,亡室家之业。这两句话厉害,这说明了司马迁的不可爱之处,一心扑在工作上,绝宾客之故的意思是谢绝一切宾客的往来,亡室家之业,就是家庭也顾不上了,老婆让邻居帮忙照顾着,自己加班加点工作。

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每天都考虑着如何为国家尽力工作,一心一意的做好自己的事情。做这些呢,是为了让皇帝欣赏自己。

看到这句话,如果司马迁是现代人,肯定是天天加班24小时的那种人,太内卷了。就是为了让皇帝欣赏自己。

说实在的,这一点我不喜欢司马迁,如果我有幸与他同一个时代,我大概会离他远点欣赏他,如果和他做同事,那就完蛋了,他朋友不管,老婆孩子不管,就只为皇帝效命,这谁受得了?

然事乃有大谬不然者!

缪就是荒谬,大缪就是大荒谬。然而事情大错特错与想象中是不一样的。按道理说,司马迁肯定算是优秀员工了;按道理说,司马迁肯定要得到武帝的赏识了;按道理说,司马迁要涨工资了。不是这样的,司马迁还是太嫩了,他以残缺的身躯告诉大家,然而事情太荒谬了,我为主上做了那么多的好事,得到的回报是下狱而死。这句话是司马迁用生命换来的经验,后人一定要吸取。

这算大谬么?算也不算,我觉得司马迁还是没有认清自己的地位。如果他认清了自己的地位,这只是常态,一点也不荒谬。司马迁在汉武帝心中算什么?什么也不算啊!在皇权之中,除了皇帝本人,其它一切人都是奴才。在皇帝心中,司马迁和宰相是一样的,司马迁和乡间的一个种地的农民,也是一样的。都是可以想割就割的韭菜。

司马迁冤不冤?至少不比同时代的其他人冤。汉武帝为了大权独揽,杀了一半的宰相,还把两位灭族了,这两位宰相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他们分别是公孙贺和刘屈氂máo。不比你司马迁冤枉?

当刘彻东征西伐的时候,又有多少人战死沙场,到处都是寡妇村,无人照看的伤兵营,这些人不比你司马迁冤枉?他们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而你司马迁还在为这样的一个人福报一样的工作,至少不那么冤枉吧。

读历史书,如果你不是有科研经费的那种教授,不要纠结具体的细节。比如夏商周断代工程啊,牧野之战到底发生在哪一年啊,我至少看到过五十种说法,非要论证这场战争发生在哪一天。这对普通人的意义不大,对历史学家的意义重大,他们就是靠这个吃饭的,一年人家能拿很多经费。对普通人,大概知道这件事情发生过就可以了,至于是公元前1130年发生的还是公元前1018年发生的,这对普通人一点都不重要。

读历史应该像打疫苗一样,疫苗是灭活的或者是减毒活疫苗,打入身体以后会引发免疫系统的反应,从而识别出这种病毒。读历史也是这样,读到了一些很恶心人的事情,相当于在思想上打了一针疫苗。因为我们大部分人的经历是非常贫瘠的,我不可能会经历古人所经历的事情,像司马迁见过皇帝,现在中国没有皇帝了,你肯定没见过皇帝。还有一些可怕的事情,我们最好是不要经历,经历过后太惨痛了,这时候,我们可以从别人的经历中学到知识。就像我们不要真的得天花,只要打天花疫苗就能获得免疫力一样。

我们大部分人会在一生中去打工,打工人打工魂打工不是人上人,司马迁也是在打工,给皇帝打工。他应该是个再合格不过的打工人了,但是下场很悲惨。如果了解了这些,我们在打工的时候,总是会遇到各种冷眼,各种突然的解雇,各种被公司压榨,还有的辛辛苦苦打工,被公司送到监狱去了。

最近我看了一个视频,有个外卖小哥因为公司克扣工资,去自焚了。千万不要这么干,这个国家系统的对个人压榨已经是常态了,不要自杀。如果说冤,你比得上司马迁冤么?你比得上飞将军李广冤么?你比得上岳飞冤么?并不是说要你忍受黑暗,但是你自杀了,黑暗就彻底的赢了。不要死,至少要给黑暗添点麻烦,不能让它赢的如此轻松。虽然光明在历史上,总是被黑暗打败。在点燃自己,想一想自己的朋友,想一想自己的父母和家庭。不要绝宾客之故,不要亡室家之业。

事事都是大谬不然者。我想告诉司马迁,一直如此,不必那么纠结,也不要为了讨好主上,放弃朋友,放弃家庭,这是非常不值得的事情。

5 1 投票
文章评分
订阅评论
提醒

0 评论
最旧
最新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