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聊一个在开源世界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字——Ubuntu。对于很多程序员和科技爱好者来说,Ubuntu 是他们踏入 Linux 世界的第一步。它稳定、易用,并且拥有一个庞大的社区。但你是否想过,这个名字背后有什么含义?这个备受欢迎的操作系统,又是如何诞生的呢?它的创始人,更是一位经历堪称传奇的人物。
大家好,我是栋哥,咱们又见面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本世纪初,去探寻 Ubuntu 的起源故事,以及它那位缔造者——马克·沙特尔沃思(Mark Shuttleworth)的非凡人生。
故事的起点,并非在硅谷的某个车库,而是在南非。1973年,马克·沙特尔沃思出生在南非一个普通的矿业小镇。从小,他就对计算机和技术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开普敦大学就读期间,他便积极参与了校园最早的互联网建设。
他的第一次创业,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商业天赋。1995年,还在大学的他,就在父母家的车库里,创立了一家名为 Thawte 的公司。这家公司做什么呢?在那个互联网刚刚兴起的年代,安全和信任是电子商务的基石。Thawte 做的就是数字证书和网络安全服务,为网站提供加密和身份认证。
凭借着对市场的敏锐嗅觉和领先的技术,Thawte 迅速崛起。仅仅四年后的1999年,美国互联网安全巨头 Verisign 以高达5.75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了 Thawte。年仅26岁的沙特尔沃思,一跃成为了亿万富翁。
马克·沙特尔沃思在大学期间创立的 Thawte 公司,在四年内就被天价收购。这不仅仅是一个天才创业者抓住机遇的故事,它背后其实是一场90年代末,互联网安全领域巨头之间的精彩博弈。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聊聊 Thawte 和当时的市场霸主 Verisign 之间的故事。
要理解这场博弈,我们得先回到那个“狂野西部”般的早期互联网时代。当时,电子商务刚刚兴起,人们对于在网上付钱这件事还充满了疑虑。如何保证我输入的信用卡号不会被黑客偷走?如何确认我正在访问的网站就是它声称的那个,而不是一个钓鱼网站?
这就需要一种技术,叫做“SSL数字证书”。简单来说,它就像一个网站的“在线身份证”,由一个权威机构颁发,可以加密数据传输,并验证网站的身份。而 Verisign 和 Thawte,就是当时颁发这种“身份证”的两大权威机构。
Verisign,作为美国公司,是当时市场的绝对领导者。但它有一个“阿喀琉斯之踵”。在那个年代,美国政府将强大的加密技术视为“军需品”,严格限制其出口。这意味着,Verisign 无法向美国以外的客户提供最高安全级别的加密服务。
这就给了身在南非的 Thawte 一个绝佳的机会。由于不受美国出口法规的限制,沙特尔沃思的 Thawte 可以合法地向全世界的客户出售最高强度的加密证书。他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市场缺口,迅速将 Thawte 打造成为第一家在美国境外,能够提供全面安全电子商务服务器的公司。
于是,一个有趣的局面出现了:Verisign 雄霸美国本土市场,而 Thawte 则在全球市场攻城略地。到1999年,Thawte 已经成长为仅次于 Verisign 的全球第二大证书颁发机构,占据了约40%的市场份额。对于 Verisign 来说,这个从南非车库里冒出来的竞争对手,已经成为了心腹大患。
与其继续缠斗,不如将其吞下。这正是 Verisign 的策略。1999年12月,Verisign 宣布以价值5.75亿美元的股票,正式收购 Thawte。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直接将年仅26岁的沙特尔沃思送上了亿万富翁的宝座。
这笔交易对双方而言都是一次巨大的成功。对于 Verisign,它一举消灭了自己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巩固了在全球互联网安全领域的霸主地位。而对于沙特尔沃思,他不仅获得了惊人的财富,更重要的是,这次创业的成功给了他资本和信心,去追逐那些更加宏大,甚至有些“疯狂”的梦想。
正是这笔来自 Verisign 的巨款,成为了他日后探索太空、创立 Canonical、并最终为全世界带来免费、易用的 Ubuntu 操作系统的启动资金。Thawte 的故事,为这位传奇人物的下一段旅程,拉开了完美的序幕。
我觉得Verisign这家公司也很有意思,我来讲一下吧。
故事要从1995年说起,那时的互联网正处在商业爆发的前夜。人们对“在线购物”这个新概念既兴奋又恐惧。最大的障碍,就是信任。谁来保证网站的真实性?谁来保护用户的支付信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最顶尖的加密技术公司 RSA Security 决定做一件事:分拆出一个独立、中立的公司,专门作为互联网的“信任代理人”或“证书颁发机构”(CA)。这家公司的使命,就是通过颁发我们后来熟知的 SSL 数字证书,来验证网站身份并加密数据。这家被寄予厚望的公司,就是 Verisign。
可以说,Verisign 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它继承了 RSA 的顶尖加密技术和行业信誉,成为了最早的、也是最权威的“在线公证处”。当你的浏览器地址栏旁边出现一把小锁时,背后往往就是 Verisign 的认证。它用技术的力量告诉全世界:这个网站是可信的,你可以放心交易。这为亚马逊、eBay 等第一代电商巨头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如果说颁发安全证书,是掌握了互联网的“信任权”,那么 Verisign 很快又拿到了另一把更关键的权力钥匙——“地址权”。
互联网的地址,就是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域名,比如 google.com 或 amazon.com。这些域名由一个全球性的“总管理员”——ICANN(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负责协调。而具体管理和运营各个顶级域名(如 .com, .net, .org)的,则是被称为“注册局”(Registry)的机构。
凭借其在安全领域的卓越声誉和技术实力,Verisign 被委以重任,成为了 .com 和 .net 这两个最重要、最具商业价值的顶级域名的独家注册局运营商。
这是什么概念呢?这意味着,全世界任何一个 .com 域名的注册、续费和解析,最终都要通过 Verisign 的系统。它成了全球互联网最核心的“地址簿管理员”。一手掌握信任认证,一手掌握核心地址,Verisign 迅速成为了互联网世界中一个低调但无人敢小觑的“基础设施之王”。
手握重权,Verisign 的行事风格也充满了“帝国”色彩。我们之前提过,它在1999年收购了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 Thawte,几乎垄断了高端证书市场。
但它的野心不止于此。2003年,Verisign 引发了一场巨大的争议,史称“Site Finder 事件”。当时,如果你在浏览器里输错了一个不存在的 .com 网址,本应收到的是一个“无法找到服务器”的错误页面。但 Verisign 却悄悄修改了规则,将所有输错的地址,都强制重定向到它自己运营的一个充满广告的搜索页面。
这个举动立刻引爆了整个互联网技术社区。人们指责 Verisign 滥用其作为注册局的特权,劫持用户流量,破坏了互联网的底层规则。在ICANN和全球网络运营商的巨大压力下,Verisign 不得不很快叫停了这项服务。这次事件也让人们意识到,将如此核心的权力集中在一家商业公司手中,是多么需要警惕。
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互联网的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SSL 证书市场涌入了大量新的竞争者,利润空间被逐渐压缩。另一方面,管理 .com 和 .net 这个核心业务,持续稳定地贡献着巨额利润。
Verisign 的管理者们做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回归初心,专注命脉。
2010年,Verisign 宣布以近13亿美元的价格,将其整个安全业务——包括SSL证书、身份认证,也包括当年收购来的 Thawte——打包出售给了安全软件巨头 Symantec(赛门铁克)。
这是一次华丽的转身。Verisign 剥离了它赖以起家的“信任”业务,将全部精力都聚焦在了“地址”业务上。从此,它不再是那个直接面向用户的安全公司,而彻底转型为一家纯粹的、保障全球互联网域名系统稳定运行的后台基础设施提供商。
如今的 Verisign,虽然名字不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里,但它的重要性却有增无减。每一天,它都在处理着数千亿次的域名查询请求,确保你每一次输入 .com 网址时,都能准确、快速、安全地到达目的地。
Verisign 的故事,就是早期互联网从混沌走向秩序的缩影。它用商业手段建立了数字世界的信任基石,也曾因权力的扩张而引发争议,最终,它选择成为那个保障网络世界正常运转的、看不见的守护者。
接下来,再来讲Ubuntu的故事。
拥有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财富后,沙特尔沃思并没有沉溺于奢华的生活。他做出了一个让全世界都为之侧目的决定——他要到太空去。2002年,在支付了约2000万美元的“船票”后,他搭乘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进入了国际空间站。他不仅成为了第一位进入太空的非洲人,也成为了全世界第二位自费的太空游客。
最近,孙割也搭乘Amazon的飞船上天了。
这段太空之旅,让他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地球和人类社会。而这次“出圈”的经历,也为他日后的事业,埋下了一颗重要的种子。从太空归来后,沙特尔沃思将目光投向了他热爱的另一个领域——开源软件。
沙特尔沃思本身就是一位资深的 Linux 用户和开发者,尤其钟爱 Debian 发行版。Debian 以其强大的社区、对自由软件的坚定承诺和超高的稳定性而著称。但在沙特尔沃思看来,Debian 也有其“痛点”。
为了追求极致的稳定,Debian 的正式版本发布周期非常长,导致其软件版本通常比较陈旧。对于追求新功能、新体验的桌面用户来说,这并不友好。同时,Debian 的安装和配置过程,对于新手来说也颇具挑战性。
沙特尔沃思萌生了一个想法:能否创建一个基于 Debian 的 Linux 发行版,既能继承 Debian 的强大和稳定,又能做到更加易用、更加人性化,并且拥有可预测的、快速的发布周期?
2004年,他创立了一家名为 Canonical 的公司,并召集了一批顶尖的 Debian 开发者。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打造一个“为人类打造的 Linux”(Linux for Human Beings)。这个项目,被命名为“Ubuntu”。
“Ubuntu”这个词,源自南部非洲的祖鲁语和科萨语,它背后蕴含着深刻的非洲人文主义哲学。它的核心理念是“I am because we are”,中文可以理解为“我是因我们而存在”或“乐于分享”。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联、社群和共同的人性。
纳尔逊·曼德拉和德斯蒙德·图图大主教都曾用这个词来阐释南非在后种族隔离时代所追求的和解与社群精神。
沙特尔沃思选择这个名字,完美地诠释了他对这个新操作系统的愿景:它应该是一个由社区共同构建、服务于社区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使用、修改和分享它。这种“乐于分享”的精神,正是开源运动的核心。
2004年10月20日,第一个正式版本的 Ubuntu 诞生了,代号“Warty Warthog”,也就是“长疣的疣猪”。这个名字听起来可能有点古怪,但它代表了这个新生系统的谦逊和务实。Ubuntu 4.10 的目标,就是提供一个易于安装、功能齐全的桌面环境。它开创性地承诺,每六个月发布一个新版本,让用户可以持续获得最新的软件和功能。
更令人惊叹的是,为了推广 Ubuntu,Canonical 公司推出了“ShipIt”服务——任何人都可以申请,Canonical 会免费将刻录好的 Ubuntu 安装光盘,邮寄到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在那个宽带尚未普及的年代,这个举动极大地降低了人们尝试 Linux 的门槛,为 Ubuntu 赢得了全球性的声誉。
从“长疣的疣猪”开始,Ubuntu 的每一个版本都以一种动物命名,并按照字母顺序排列,从“Breezy Badger”(活泼的獾)到“Feisty Fawn”(烦躁不安的小鹿),再到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版本。
Ubuntu 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技术上的易用性和定期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将一种人文哲学融入到了冰冷的代码之中。它告诉世界,软件可以不仅仅是工具,更可以是一种连接人与人的桥梁。
马克·沙特尔沃思,这位曾经的互联网新贵和太空游客,用他的远见和财富,为开源世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没有选择复制硅谷的成功模式,而是从自己的非洲文化根源中汲取灵感,创造了一个真正属于全球社区的产品。
Ubuntu 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技术、梦想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它证明了一个道理:当你致力于为他人创造价值,当你相信“我是因我们而存在”时,你就能创造出改变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