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UNIX前传并纪念我今天小腿腓肠肌拉伤的伟大时刻

UNIX不是一个操作系统,而是一个家族,在这个家族数十年的繁衍中,已经有了太多的分支,但不可否认,这个家族至今仍然是最有影响力的高门大族,子孙后代繁荣昌盛。

占领所有人手机的Android和iOS两大操作系统,如果追本溯源,都要追到UNIX这棵古老的根基上。在这几十年的发展中,有太多的公司因为对Unix不满或者满意,进而做了自己的UNIX。

一些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比如谁曾记得曾与Linux势如水火的Microsoft曾经也出过自己的UNIX,这个叫Xenix的微软版Unix从1980年一直卖到1989年。这是一个基于BSD4.1代码的UNIX,这个版本的Unix因为价格便宜,适合跑在个人电脑上,曾经是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而当时Linus Torvalds还只是个十来岁的小学生。

如果说Xenix有什么遗产留给世界,那就是可以按Alt-F1, Alt-F2……这些快捷键来切换不同的控制台,这个功能是微软首先实现并在商业推广中大量宣传的,后来成了Linux的标准配置。

苹果公司除了今天我们用的这个基于BSD的iOS,曾经在30年前的1988年推出过另外一个UNIX:A/UX,这个UNIX在世上存活了大概10年左右,苹果将很多的新技术都用在这个操作系统上,比如采用了System V内核,实现了抢占式多任务,这一切都要领先其它的操作系统数年之久,可惜当时的硬件不足以支撑这些伟大的梦想,在1996年,Apple放弃了A/UX。此后,System V内核的大旗将由Sun公司的Solaris举起,在UNIX上,一段BSD与System V分庭抗争又惺惺相惜的双雄争霸就此拉开。

也有太多的人对UNIX不满,对UNIX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进,比如UNIX虽然宣称一切都是文件,但是做的不够彻底,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所遗留的技术,影响至今的操作系统,名字叫Plan 9。Plan 9的创始人参于创造了UNIX,现在在Google公司创造Go语言。

UNIX是如此地混乱,以致于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可以找到UNIX的缺陷;UNIX又是如此地包容,受得起诋毁,也受得起赞美。UNIX不强调思想统一,任何人都可以对不满的地方做出改进,从某些方面来说,UNIX像是一堆积木,在一个非常宽松的POSIX标准下,谁都可以选择不同的积木搭建不同的房子。

无组织无纪律就是UNIX的写照。

最突出的就是UNIX的桌面了,我们很难见到两个完全相同的桌面,发展了这么多年,不仅Gnome和KDE越行越远,而且更多的桌面被开发了出来。因为X Windows本来不是UNIX的一部分,和Unix的关系几乎可以说是没关系,X Window是MIT开发的,与宿主(可不仅仅为UNIX或者Linux开发的)是松耦关系,如果你需要桌面,就安装X Window,如果不需要,就像很多的服务器一样,就不用安装X Window。如果觉得X Window太慢还可以做XGL加速。

于是,我们看到的UNIX千奇百怪,iOS,Android,KDE,Android,Gnome……就像乐高积木,可以千变万化,根源却都在UNIX。就像所有的人类,可能都来自非洲一样。

这是糟糕的设计么?

20多年前,Richard Gabriel的一篇文章《Worse is Better》也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https://www.jwz.org/doc/worse-is-better.html

UNIX的原名叫UNICS(Uniplexed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ervice),翻译成中文也许可以叫单行信息与计算服务。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为了取笑另外一个操作系统,名字叫MULTICS(MULTiplexed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ervice)翻译成中文大概叫多路信息与计算服务。

Ritchie后来也说,这是一个有点反叛的名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UNIX也有父亲,这个父亲就是上面提到的这个MULTICS,在很多教科书上都会说这个一个失败的系统,实际上,这个“失败的”系统也并不是那么失败。

在1965年的时候,MIT,GE,Bell Labs等几个大公司,要在Unix的爷爷辈分时系统CTSS(Compatible Time-Sharing System)上开发一个雄心勃勃的新系统,当时Unix的两个作者是年轻人,这两人参与了这个分时系统的开发,但是在1969年,觉得没希望的Bell Labs退出了这个项目,这两个年轻人才有机会开发Unix。

Multics并没有因为Bell Labs退出就不开发了,而是一直开发到能正常运行,并且布署在各大公司内部使用,在2000年的时候,最后一台Multics机器才宣告结束,前些年,MIT开放了Multics的源代码,供喜欢的人下载,有人将这个源码编程成功,并且运行后,才发现,Unix大量的借用了Multics上的一些理念。

http://web.mit.edu/multics-history/

有兴趣的人可以找一下,有人将这个系统编译到了树莓派上,在2000年最后一台商业的Multics关闭以后,因为开源,Multics又重新复活了。

https://multicians.org/simulator.html

时光流逝,时间的指针马上就是进入2020年,在50年前,也就是1969年的时候,世界上第一个配置了Multics操作系统的机器在MIT大学开始运行,负责学校的信息处理工作。

50年过去了,这个启发了包括UNIX在内的所有现代操作的前辈已经功成身退,虽然在众多的教课书里,Multics被形容为一个失败的项目,提到Multics只是为了衬托UNIX的伟大,但是不要忘记了正是Multics,将进程的概念引入了操作系统,将分时系统发扬光大。

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叫操作系统。操作系统也是一组计算机程序,和别的计算机程序并无太多不同,都是给处理器提供指令,重要的区别是这些指令的动机,操作系统是管理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程序。内存,输入输出设备,文件系统,CPU等等,都是操作系统来管理的。除此之外,操作系统还要有一个与用户交互的界面。

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计算机刚刚被发明出的时候,是没有操作系统的,程序员通过控制台直接和硬件打交道,控制台上都是一些显示灯,触发器和有要输出结果的打印机。

最初的计算机运行的方式是所有的软件功能都写在纸带上,然后,根据纸带上的功能来运行。这种效率非常低,而且对程序员的要求极高,纸带不能有错误,有了错误,要重新弄纸带。调度的方式是人工调度,就像今天去洗浴中心一样,当年的程序员也是以小时为单位和计算机签约,比如,签了一个钟。在这一个小时里,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做准备工作。

比如可能要拆卸磁带,准备卡片组,加载编译器等等,这些准备活动的过程里,计算机的CPU一直闲着。这势必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准备活动可能用了30分钟,运算只用了5秒钟,还剩下29分钟55秒被白白浪费掉了,如果去洗浴中心,还可以和人聊聊天,计算机没法聊天,只能交一个小时的钱,有效工作实际只用了5秒钟,没办法,拍拍屁股走人。

在这种严重的浪费中,操作系统慢慢的从无到有,不可能像孙悟空一样,轰的一声就出来了。而是有一个进化的过程,下面我来说一下操作系统是如何发展出来的。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General Motors开发,运行在IBM 701和IBM 704电脑上的第一个批处理系统出现了。这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操作系统,只能算是一个监控程序,调试的方式是人工调度。批处理,所谓的批,就是一批的意思,可以由磁带输入一批程序,编译成最终的目标程序。这一批完成了以后,再调入下一批。在这个阶段,程序员不能亲自接触计算机,而是让专门的人来操作这个事情,你只要提交自己的磁带和纸带,剩下的事情,操作员来处理。在这一个阶段,有了一个专门的控制语言(Job Control Language, JCL)。有一批程序排队顺序执行,尽量让CPU没有空闲的时间,提高宝贵的CPU资源利用率。

这个阶段的操作系统,或者说是批处理操作系统,功能不强,但是仍然要保证进入计算机的一批程序之间不会发生冲突,比如要保护A程序不会被B程序把内存修改了,这时候内存保护的功能被开发出来。

还要保证不能让C程序长期占用CPU,计时器到点了,就要让C程序把CPU的控制权返回给监控程序,在这个阶段,计时器和中断的功能被开发出来。

还要保证有些指令只能是监控程序使用,普通程序不能使用,比如一些I/O指令。这个需求下,特权指令被开发了出来。

在需求的推动下,操作系统就慢慢有了雏形。

Lisp语言之父,计算机界的先知John McCarthy已经敏锐的发现,操作系统只有做成分时系统,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在John McCarthy和Fernando Corbato的带领下,MIT开始了艰苦的研究,在2009年采访Fernando Corbato教授的访谈里,他谈到了当年的情况,所有人对当时计算机的运行方法都不满意,但是又没有人知道下一步应该去哪里。

在1960年,MIT启动了一个项目叫Project Mac(不是苹果那个Mac,只是重名了),这个项目是想让至少30个机器通过终端连接到学校的机房,教授可以在家里使用,而不是去机房排队。负责这个项目的教授名叫Licklider,当时的主机是IBM 709,这是一台960kg的大家伙,是一台真空管计算机,至今仍在使用的Fortran语言就是在这种机器上研发的。

最后项目还不错,出来的成果是CTSS,也被称之为多路存取计算机,Project Mac可以连接30到160台终端到这个主机上,只是有的人要几秒钟才能输入一个字,非常的让人恼火。起初以为是IBM 709的性能不行,后来换了性能更强大的IBM 7094,当时300万美元一台,放在今天,相当于1800万美元一台,每秒钟运行的速度是10万次。虽然换了这么个强大的机器,可惜当160个终端一起连接的时候,仍然不容乐观,于是,一个更大的想法在MIT这些天才教授心里浮起。重新做一个更好的操作系统吧!

这个项目就是Multics。MIT想让IBM合作,主要是能免费出一台电脑就好了,但是当时IBM有其它事情,MIT就找来了GE(General Electirc Company),用的是GE 645来开发这个机器,还拉来了贝尔实验室,三个组一起来定制Multics。

要知道,CTSS相当的原始,运行的机器上只有32000个36位的内存,CTSS用了其中的5000个,应用程序从5001位置开始存放,系统时钟以0.2秒一个的速度产生中断。但是到了Multics,机器指令暴涨到2000万条,超过了同期IBM OS/360的20倍,当时IBM OS/360有100万条,中国有句俗话是:步子太大,扯到蛋了!

Multics经历了4年的发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贝尔实验室决定退出,在退出的人员里,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叫里奇(Dennis Ritchie),一个叫汤姆森(Ken Thompson),这两个人对贝尔实验室退出Multics项目很生气,在后来的采访中,里奇回忆说:“我们想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好的编程环境,人机互动要重要的多,提供一个具有远程操作,分时系统的互动环境要比把程序输入计算机重要的多。我开发Multics的时候,已经非常熟悉互动编程环境了,这要比先给工作台一堆卡片,一小时后取回另一堆卡片好得多。我们回贝尔以后,就要再重新用这样的机器了。”

0 0 投票数
文章评分
订阅评论
提醒

0 评论
最旧
最新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
滚动至顶部